OK蜜蜂网 > 蜜蜂养殖技术 > 中国养蜂业 >

中国蜜蜂疾病及其防治

|OK蜜蜂网

蜜蜂疾病是影响养蜂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它不仅造成蜜蜂体质衰弱,削弱蜂群群势,降低蜂产品产量,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蜂群死亡和蜂场破产。另一方面由于蜂群受到疾病危害,影响蜂群为农作物、经济林木和牧草授粉的效果,从而降低农产品、果品和牧草种籽的产量与质量。为了保证蜂业正常发展,必须加强蜜蜂疾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方针。

一、蜜蜂疾病的种类

蜜蜂疾病的种类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两大类。在传染性疾病中,根据侵害方式又分为侵染性疾病和侵袭性疾病两类。非传染性疾病是由各种不良环境因子、遗传和生理因子以及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疾病。

⒈传染性疾病

在中国发生的蜜蜂主要传染性疾病中,病毒病主要有蜜蜂囊状幼虫病、蜜蜂蛹病、慢性蜜蜂麻痹病;细菌病有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真菌病有白空幼虫病;原生动物病有孢子虫病;外寄生忙有雅氏瓦螨(大蜂螨)和亮热厉螨(小蜂螨)。

⒉非传染性疾病

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牛理因子引起的卷翅病;自然毒物引起的枣花病(又称五月病)、甘露蜜中毒和花粉、花蜜中毒,以及由化学毒物引起的化学中毒。

二、蜜蜂疾病的诊断及服务

蜜蜂疾病诊断是为确定病原,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包括症状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两个部分。

⒈症状诊断

50-60年代,对蜜蜂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患病蜜蜂出现的异常表现进行症状诊断。如患成年蜂病的蜜蜂大多数都表现出身体麻痹和行动呆滞,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如蜜蜂孢子虫病、副伤寒病和败血病均属这种类型,患麻痹病的蜜蜂除上届症状外,有的还伴有颤抖现象;另一种类型是蜜蜂呈现出异常激怒和恐慌不安,后期则出现抽搐和痉挛,如受化学药物和农药中毒的蜜蜂属这种类型。蜜蜂型态(体态)和体色的变化也是症状诊断的一个重要根据,如受蜂螨危害严重的新出房幼蜂身体变得瘦小,翅膀残缺不全;如患麻痹病的蜜蜂,身体绒毛脱落,体色呈黑色油光;患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蜜蜂幼虫,体色苍白,失去正常光泽。蜜蜂幼虫尸体特征是症状诊断的又一根据,如患白垩病病死亡的幼虫初呈灰白色,并逐渐变干变硬,最后呈一块质地疏松的黑色硬块;患囊状幼虫病的幼虫尸体呈囊状;患美洲幼虫腐臭病的幼虫尸体有粘性,后期呈干枯鳞片状。

⒉实验空诊断

包括解剖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

⑴解剖学诊断

是通过对病蜂或蜂尸内部器官施行解剖手术后所观察到的异常变化确定蜜蜂疾病的一种方法。

⑵微生物学诊断法

主要包括显微镜诊断、分离培养法和致病性试验。显微镜诊断用以检查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分离培养法用于某些病原通过显微镜诊断尚不能作出正确诊断时,则需进行分离培养;致病性试验对于鉴定新病原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即将分离纯化的病原对健康蜜蜂进行感染试验,观察其致病力和发病程度,常用吞食法和接触感染及喷雾法进行。

⑶血清学诊断法

是利用抗原和抗体两者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原理诊断某种疾病,尤其是病毒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法有琼脂免疫扩散法、对流免疫电泳法、荧光抗体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前两种方法使用方便,技术简单容易掌握,但灵敏度差些;后两种方法,具有准确、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适于蜂病的早期诊断和实验室鉴定病原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现已成功地应用于检测蜜蜂麻痹病。

⒊诊疗服务

中国的蜂病诊疗服务工作,归属于各级畜牧兽医站和兽医铁路检疫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蜂保护研究室,除承担养蜂生产上急需解决的蜂病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之外,还担负着为全国检测蜂病的任务,诊断室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病蜂样品进行分类、编号,采用科学的诊断方法确定病原,开具处方,提出防治意见并供应蜂药。此外,还负责群众来信来访等咨询服务工作。

三、蜜蜂疾病的研究成就及防治进展

中国在蜜蜂疾病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有了新的突破。

⒈蜂螨的防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57年前后和1960年在中国相继发生雅氏瓦蛹和亮热厉螨危害。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于60年代初期,同一些研究单位和有关大专院校组成蜂螨研究协作组,开始对蜂螨生物学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80年代,中国对蜂螨生物学和防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除查明了雅氏瓦螨和亮热厉螨的生活史、生殖习性、雌雄性比例之外,还研制出多种对蜂群安全、杀螨效果好的杀螨剂。如高效杀螨剂-螨扑,它具有省工、省时、使用方便等优点,全年使用1-2次即可达到完全控制蜂螨的效果。

⒉科学研究与群众性防治相结合取得成效

1972年,广东省的中华蜜蜂突然暴发囊状幼虫病危害,并迅速向北传播蔓延。科技工作者同广大养蜂技术人员密切结合,组织了中蜂囊状幼虫病研究协作组,对本病的病原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和抗病选育等工作。到1975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控制了病情的发展,但在少数地区,特别是新发病区,仍有不同程度危害。为此,80年代初,对本病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查明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与泰国的囊状幼虫病毒在血清学上不同,是一个新的变异株,在防治方面采用药物防治,结合蜂具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本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⒊新病霉的首次发现

1980-199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病科研人员对慢性蜜蜂麻痹病病原、诊断和防治技术,以及蜜蜂蛹病病原和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慢性蜜蜂麻痹病的研究工作中,除查明了病原形态、理化性状、流行病学,提出防治技术外,还首次发现了急性蜜蜂麻痹病病毒,研究了应用琼脂免疫扩散法、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麻痹病病毒的方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新的诊断技术。

蜜蜂蛹病于1984年在云南开始发现,逐渐传播到四川、浙江、江西等省,1986年对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都发现了蛹病并且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经过几年的研究,查明了这是一种新的病毒病,病原为大约20nm的球形病毒,蛋白外壳为一个组分,分子量为25.8×1000道尔顿,病毒核酸为双链RNA,具有6条核酸区带,血清学和其他理化性状方面也与国际上已报道的16种蜜蜂病毒不同,可以确定“蜜蜂蛹病毒”为国内外尚未报道的一种新病毒。在防治上提出了以“蛹泰康”药物防治结合更换蜂王,蜂具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整套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⒋打开了放蜂禁区

在茶花和油茶引起蜜蜂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措施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和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分别查明了中毒原因并提出了药物防治结合饲养管理措施,从而打开了采集茶花和油茶花的放蜂禁区,并达到了为茶树和油茶树授粉增产的效果。

⒌巢虫和胡蜂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在巢虫和胡蜂的研究方面,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和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等,在研究其生物学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有效防治方法。

四、蜜蜂的主要传染性疾病及防治

⒈控制蜂螨的为害

蜂螨(Bee mites)不仅是中国养蜂生产上的重要寄生螨害,而且对世界养蜂业也是严重威胁。据报道,现已在蜂群中发现30种螨类,其中绝大多数对蜜蜂没有危害。在中国对蜜蜂造成危害的主要有雅氏瓦螨(Varroa jecobsoni)和亮热厉螨(Tropilaelaps clareae)。雅氏瓦螨以雌螨寄生于成蜂体外吸取其血淋巴为害,在蜜蜂幼虫即将封盖时潜入巢房内产卵,螨卵孵化为若螨,以蜜蜂幼虫和蛹的体液为营养,发育为成螨与幼蜂一起出房,继续寄生于成蜂体为害。被雅氏瓦螨危害的蜜蜂发育不良,身体衰弱,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受害严重的蜂群,幼虫也会死亡。亮热厉螨对蜂群的危害较雅氏瓦螨更为严重,它主要寄生在封盖子脾内危害幼虫和蛹,很少寄生于蜂体,受亮热厉螨危害严重的蜂群,幼虫死亡或发育到蛹期死广,出现“白头蛹”。有时虽能化蛹,幼蜂仍可出房,但翅膀残缺,在蜂箱前场地上爬行。蜂群群势迅速削弱,甚至造成蜂群死亡,蜂场覆灭。

⑴蜂螨的发生规律

蜂螨在中国发生的时间尚无确切记载。据调查,在30年代初,就曾在中华蜜蜂体上发现过峨,但由于末造成危害,没有引起重视。江苏省自意大利蜂引进以后,雅氏瓦螨就有发生。1957年前后,中国在江浙地区暴发雅氏瓦螨危害。1960年传播蔓延至长江流域及华北各省,给当时养蜂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蜂群下降50%。到1964年,雅氏瓦螨传播蔓延至东北和西北一些省区,随后遍及全国各地。

亮热厉螨于1960年前后,首先在中国广东省发牛为害,并逐渐向北传播蔓延,很快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华北等地。从此,这两种蜂螨在中国同时发生,使当时蜂群损失达60%以上。70年代以后,蜂螨对蜂群的危害基本得到控制。

雅氏瓦螨的消长与气温、蜜粉源、蜂群群势及蜂王产卵时间有密切关系。雅氏瓦螨一般自春季蜂下开始产卵,蜂群内有蜂盖子脾时就开始繁殖。夏季蜜粉源充足,蜂王产卵力旺盛,蜂群繁殖进入盛期,这时雅氏瓦螨的寄生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秋季气温低,蜂群群势逐渐下降,而雅氏瓦螨在蜂群内仍然继续繁殖并集中在少量封盖巢房内和蜂体上,寄生率显著上升。北方秋末冬初,蜂于停止产卵,蜂群内无子脾时,雅氏瓦螨也停止繁殖,以成螨在蜂体上越冬,因而一年四季在蜂群里都可以见到雅氏瓦螨。

亮热厉螨在南方出现较早。如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2-3月份便开始在蜂群中繁殖,3-4月份寄生率逐渐上升,5-6月份达到高峰。在北方秋末冬初蜂王停止产卵,蜂群内无幼虫和蛹时,寄生率急剧下降。北京地区,每年6月份可在蜂群内见到少量亮热厉螨,7-8月份寄生率急剧上升,到9月份达到高峰。在受害严重蜂群的蜂箱附近,可见到大量爬行及残疾的幼蜂。

蜂螨在蜂箱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蜜蜂间的相互接触。盗蜂和迷巢蜂是传播的重要途径。此外,养蜂人员调整蜂群,调换子脾以及人工分群等也会造成蜂螨传播。蜂螨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蜂种的交换和转地放蜂等做法所造成。

不同蜂种对蜂螨的抵抗力差异很大。西方蜜蜂易感染,寄生率高。而中华蜜蜂,虽然也有蜂螨寄生,但从不造成危害,也勿需进行任何防治,这主要是由于中华蜜蜂对蜂螨具有很强的清除能力。

⑵防治措施

自80年代以来,中国研制的防治蜂螨药物除了能杀灭蜜蜂体表的蜂螨外,还能杀灭封盖巢房内的蜂螨,使蜂螨的防治,由过去的“多次性”防治,提高到“一次防治”即可达到控制其危害的目的。研制和推广的防治药物有:“杀螨剂1号”、“杀螨剂3号”和“强力巢房熏蒸剂”。在此基础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又研制出“速杀螨”、“敌螨1号”和“螨扑”等高效杀螨剂。将防治水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80年代末,中国蜂螨防治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⒉综合防治蜜蜂囊状幼虫病

⑴流行病学

蜜蜂囊状幼虫病(Bee sacbrood disease)是危害养蜂生产的重要病害。本病是由30nm的球型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危害蜜蜂的有意蜂囊状幼虫病和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侵入蜜蜂幼虫体内并在其体内繁殖,患病幼虫呈囊状,头部上翘;死亡幼虫最后干枯呈龙船状。受害蜂群群势下降,生产能力降低,严重时还会造成全群死亡。

1972年,首先在广东省暴发中蜂囊状幼虫病,并迅速传播蔓延至福建、广西、江西、江苏、安徽、四川、甘肃、青海等省、区。许多蜂场遭到严重危害,在全国造成近百万群中蜂死亡,死亡率高达50%-60%。到70年代中期,本病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和暴发性流行,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每年出现两个高峰期,广东、福建两省发病高峰期出现在4月和11月,而北方则出现在6-8月间。据调查证明,蜂群的贮蜜充足,蜂数密集,发病率低,病情轻;反之,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外界温度低,幼虫蛋白质饲料缺乏时,更容易发病,强群和抵抗力较强的蜂种可以耐过,但到秋后和第二年春季,有些蜂群还会再度发病。

⑵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选择抗病蜂群繁殖,结合中草药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本病的传播蔓延能起到积极作用。但病情多有反复,尤其是部分重病地区,在发病季节病情不易控制。为此,1986-1989年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对本病病原和药物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制出“抗病毒862”药物,对蜂安全,疗效高,无残毒,使用方便。该药不仅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有明显疗效,而且对意蜂囊状幼虫病也有很好疗效。为了达到彻底防治的效果,对于被病毒污染的巢脾应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对蜂群加强营养,饲喂“些蛋白质饲料,同时注意使蜂数密集,提高蜜蜂的清巢能力。

⒊蜜蜂麻痹病及防治

蜜蜂麻痹病(Bee paralysis disease),又称“瘫痪病”、“黑蜂病”,是一种危害成年蜂的病毒性传染病,以腹部膨大或头部发黑,不能飞翔为特征。本病以慢性麻痹病和急性麻痹病为常见。慢性麻痹病是由多态型的慢性麻痹病病毒(CBPV)引起的,感病蜜蜂出现腹部膨大即大肚型或黑蜂型症状,失去飞翔能力,翅和身体颤抖,在蜂箱前面缓慢爬行,不久死亡;急性麻痹病是由直径为30nm的急性麻痹病病毒(ABPV)引起,病蜂无明显症状表现,但死亡很快。

⑴流行病学

中国60年代开始有关于“蜜蜂大肚病”的报道,但对其病原尚不清楚。70年代开始了对麻痹病病原的研究,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对其病原、流行病学、诊断和防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调查取样检测,发现本病在成年蜂病害中所占比例很大,但各地以及各蜂场之间的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发病轻微的仅有少数病蜂出现,蜂群转地后,如蜜源条件改善,病蜂可自愈,但遇适宜发病条件时,又会复发。患病严重的蜂群,每天每群死亡数百只乃至数千只蜜蜂。

麻痹病发生与气候关系较密切,发病时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本病在中国南方出现时间为1-2月份;而东北、西北地区为5-6月份;北京地区春季4-5月份和秋季9-10月份,平均气温在15-20℃,发病严重,为一年中的发病高峰期。

病蜂蜜囊及头部、胸部、腹部神经节、上颚和咽下腺细胞内含有大量病毒粒子,通过饲料、花粉和蜜蜂的饲喂活动将病毒传染给健康蜜蜂。在秋季麻痹病流行季节,若蜂场有患麻痹病蜂群,只要经过一场盗蜂之后,就会迅速传染到全场。

⑵防治措施

应用血清学方法如对流免疫电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诊断方法,采用“抗蜂病毒1号”药物防治,结合更换病群的蜂王,辅以营养饲喂及淘汰病蜂消灭传染源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麻痹病的发生和危害。

⒋蜜蜂孢子虫病及防治

蜜蜂孢子虫病(Nosema disease),又称“微粒子病”,是成年蜂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它是由蜜蜂孢子虫寄生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破坏机体的正常消化机能导致蜂体衰弱而死亡。患病蜜蜂寿命很短,采集力和腺体分泌能力明显降低,对生产影响较大。

⑴流行病学

50年代中国就有疑似本病的存在。195D年3月,浙江省江山市城关蜂场在油菜地春繁时,养蜂人员观察到部分蜂群出现下痢、大肚症状。几天后,邻近的几个蜂场相继发生本病,并出现少量死蜂。1954-1957年,蜜蜂孢子虫病在浙江省的江山、临海等县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达70%,致死率40%;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随着长途转地放蜂,蜜蜂孢子虫病传播到江两、安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宁夏、辽宁等省、自治区。70年代韧,中国养蜂科技工作者对蜜蜂孢子虫的生活史和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80年代中后期,由于推广了药物防治,加强饲养管理与消毒结合的综合措施,孢子虫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患病蜜蜂是本病传播蔓延的根源,病蜂排泄含有大量孢子的粪便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水源和场地,当蜜蜂进行清理、取食或采集时,孢子经口器进入消化道,在中肠上皮细胞内发育繁殖。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主要是由于盗蜂以及养蜂人员不卫生的操作,随意调换巢脾等造成。

孢子虫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关系密切。在云南和四川,孢子虫病发病高峰期出现在2-3月,江浙一带3-4月;华北、西北、东北地区5-6月。夏季气温高,病情下降,秋季病情回升,出现第二个小高峰;到了冬季病情下降到最低点。本病的发生与甘露及蜜源条件有关,在蜜源缺乏季节,若蜂群采了甘露蜜,则易诱发孢子虫病。如果外界蜜源充足,发病轻微的蜂群,有时可以自愈。

⑵防治措施

对本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①蜂具消毒 对病蜂换下来的蜂箱用喷灯灼烧消毒或用2%氢氧化钠洗刷消毒。巢脾应用4%的甲醛溶液或醋酸蒸汽消毒。

②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优质蜂蜜或白糖做越冬饲料。秋季如发现蜂群内含有甘露蜜,必须彻底更换。

③药物预防 早春结合对蜂群奖励饲喂,在糖浆中加0.1%柠檬酸或5%的米醋。

④药物治疗 在欧美一些国家应用烟曲霉素防治孢子虫病,取得较好效果。中国则应用“灭滴灵”,使用浓度为0.2%,即每公斤糖浆内加入10片(每片0.2g)“灭滴灵”,每隔3-5天喷喂一次,连续防治3-4次为一个疗程,即可治愈。

⒌美洲幼虫腐臭病及防治

美洲幼虫腐臭病(American foulbrood disease),又称“烂子病”,是一种危害蜜蜂幼虫的细菌病害。病原为幼虫芽抱杆菌(Bacillus larvae)。该病菌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形成芽抱。蜂群繁殖和生产季节均可感染发病,气温高的夏季尤为严重。

⑴流行病学

本病于1928-1932年由日本传入,使当时新兴的中国养蜂业遭到极大损失。50年代后期,浙江各地陆续办起集体蜂场,由于蜂群集中饲养,蜂场间的交往增多,本病也随之传到临海、浦汀、义乌、金华、兰溪、水康、江山、慈溪、诸暨、温州等地。60年代初,浙江省养蜂者采取长途转地放蜂,造成本病的流行和暴发,不少蜂场因此毁蜂歇业’。1962-1964年,全省每年约省7万多群蜜蜂不同程度受其危害,发病率为55%,其中全群毁灭的2万多群,死亡率达15%以上。60年代中期,各地养蜂者对本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采取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等一系列措施,使本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70年代,由于部分地区放松检疫,使本病在一些地区再度猖撅。80年代,随着养蜂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地养蜂者基本掌握了本病发展规律和人了清巢消毒,结合药物防治等措施,使本病逐年减少。

美洲幼虫腐臭病在蜂群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内勤蜂的清扫和饲喂活动,将病原菌传给健康幼虫;蜂群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调换带茵的蜂蜜或子脾;远距离传播,是通过转地放蜂以及蜂群、蜂具、蜂蜜的交换活动所造成。美洲幼虫腐臭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即蜂群繁殖盛期。

不同蜂种对本病的抵抗力有明显差异。中华蜜蜂对本病的抵抗力强,未见感染事例;在西方蜂种之间,东北黑蜂、卡尼鄂拉蜂较意大利蜂抗病力强。

⑵防治措施

对美洲幼虫腐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①隔离病群 对于患病蜂群进行隔离,并分别对健康群和病群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

②药物预防 用0.1%磺胺噻唑钠糖浆喷喂蜂群。

③药物治疗 对于重病群,使用“保幼康”药物进行治疗。

④蜂箱、巢脾消毒 病群换下的蜂箱用火焰喷灯灼烧消毒,巢脾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或4%的甲醛溶液消毒。

五、蜜蜂检疫

为了防止蜜蜂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蔓延,保护蜂群的健康,促进养蜂业的发展,必须实行蜜蜂检疫。蜜蜂捡疫是国家为了防治某些疾病传入和传出而采取的防御措施,包括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两个方面。

⒈对外检疫

根据国家规定的检疫对象,禁止某些蜜蜂疾病由国外传入;同时,根据国外提出的要求,禁止国内的某些疾病传出。农业部根据目前国内外蜜蜂疾病发生的种类和中国尚未发现的蜜蜂疾病,在蜜蜂检疫管理条例中规定对外检疫对象为美洲幼虫腐臭病、蜂盾螨病(壁虱病)、蜂虱、雅氏瓦螨、亮热厉螨和中蜂囊状幼虫病。

⒉对内检疫

根据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所规定的检疫对象,禁止某些蜜蜂疾病传入或传出。将已发生在局部地区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划出疫区和保护区,控制其传播蔓延,并逐步消灭,一旦发现新的危险性传染病,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封锁、消灭。

对内检疫对象,由农业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境内已发现和尚未发现的蜜蜂疾病种类确定。农业部在蜜蜂检疫管理条例中规定的检疫对象是: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白垩幼虫病、蜜蜂蛹病、雅氏瓦螨和亮热厉螨。对蜂螨的检疫,要求寄生率必须控制在2%以下。

⒊检疫机构及办法

农业部主管全国蜜蜂的检疫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农牧部门主管辖区内蜜蜂的检疫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农牧行政部门所属的动物检疫机构或由指定单位负责辖区内蜜蜂的检疫工作。蜜蜂的对外检疫由全国动植物检疫总所负责海关检疫。蜜蜂的对内检疫工作由县级畜牧兽医站或由该站委托的养蜂管理站等单位负责。外出转地放蜂人员必须提前向检疫部门报检,取得蜜蜂检疫证明后方可承运。50年代农业部发出关于蜜蜂检疫暂行规定并确定了检疫对象,70年代由11个省市铁路兽医部门共同制订了蜜蜂检疫暂行规定及实施细则,其后,湖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别发出了关于“湖北省境内蜜蜂检疫暂行规定”的联合通知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铁路、公路运输蜜蜂检疫暂行规定”及蜜蜂检疫实施细则。小国的蜜蜂检疫工作正在逐步完善。

六、蜂药的生产及质量检测

蜂药是防治蜜蜂疾病、保护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保证蜂药质量,加强蜂药的监督管理和检测是十分重要的。

⒈蜂药生产及管理

生产蜂药必须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农业部主管部门批准,取得药政批号和生产许可证。要求有试验研究报告和中间试验数据,而且对蜂产品无污染、无残毒,对蜜蜂安全,防治效果显著。蜂药生产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与生产的蜂药相适应的助理工程师或助理农艺师以上的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具有与生产蜂药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具有质量检测室和专职检验人员及必要的仪器设备。

全国的蜂药管理工作,由农业部主管,列入兽药管理体系。县以上农牧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所辖地区的弹药管理工作。

⒉蜂药质量监察

为保证蜂药质量,防止伪劣蜂药投放市场,必须加强监察工作。蜂药生产厂质量检验员必须对本厂产品做好自查和检测,并报告上级兽药监察主管部门,提供蜂药样品和有关资料,经检查合格后报省兽药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县以上兽药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蜂药监察管理权,蜂药监察工作归属于兽药监察所。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