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蜜蜂网 > 蜜蜂养殖技术 > 中国养蜂业 >

黑龙江蜂业

|OK蜜蜂网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北部,全省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口3510.7万。属于温带一寒温带、湿润一半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短促光照强,雨热同季,植物生长繁茂,蜜源植物花期集中,具有发展养蜂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是全国养蜂牛产重点省份之一。

一、历史沿革

在古代,黑龙江省是肃慎部族渔猎地区。历史上利用蜂蜜及蜂蜡最早记载是《渤海国志长篇》。渤海国王大钦茂于公元764年派使臣东渡日本, 带去的珍贵礼品就是蜂蜜,距今已有1200多年。北宋时契丹国经常向宋朝进贡蜂蜜、蜂蜡等物品。明代满族首领以蜂蜜朝贡,并兼开蜜市、曾兴盛一时。

黑龙江省养蜂约始于明代, 《饶河县志》记载:本地养蜂最迟应为明建失儿兀赤卫时期(永乐二年以后)1404年以后即有之。

《中俄理珲条约》(1858年)的签订,把乌苏里江以东划为中俄共管,俄国旧教徒大量涌入,并将蜜蜂带入饲养。据俄人弗·克·阿尔谢尼耶夫著《在乌苏里江的莽林中》(1902~ 1906)一书记载,1906年 5月31日,作者曾到过扎戈尔亚村附近帕纳切夫的养蜂场,见到该场树有大栅栏,并用桶养蜂……。1896年,俄人的黑色蜂种进入今黑龙江省域,并推行新法养蜂。引入黑龙江省境内的黑色蜜蜂主要区域有:一是由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越江引入东北部地区;二是由黑龙江以北越江引入北部地区;三是经满洲里口岸较大量用火车运入,广泛分布在铁路沿线饲养。据《珠河县志》引自《经济月刊》资料记载:1925年日人调查。黑龙江铁路沿线养蜂12510箱,1926年俄人调查为13493箱。俄国蜂蜜商人卞夫,1927年调查为17110箱。 30年代,意大利蜂从内地运入本省。到1949年,全省约有蜜蜂2万群。

50年代,黑龙江养蜂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54年省内各农业学校的农学、畜牧、园艺专业陆续开设养蜂课。1956年开始在亚布力、齐齐哈尔、乌吉密等地举办过多次养蜂训练班和现场会。1958年,省农业厅、商业厅还召开了养蜂评比、经验交流会,对当时养蜂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1959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设立养蜂科研组,黑龙江省开始有厂养蜂科研机构。50年代末全省养蜂达15万群。

60~70年代,全省养蜂生产稳步发展。1967年,蜂群为13万群,收购蜂蜜6500吨。1969年蜂群达到20万群。由了南北长途转地的兴起,外省养蜂者大量入境放蜂,黑龙江省蜂场也开始转地去南方,致使蜂螨在黑龙江省蔓延。1962年牡丹江农科所将养蜂科研组改为养蜂研究宰。这一时期,省农业局在发展养蜂生产上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建立了四个蜜蜂原种场和种蜂场;成立了省养蜂试验站;在牡丹江农业学校举办数期养蜂师资班和学习班;并加强了东北黑蜂的保护工作。1979年在尚志县建起一处蜂蜜加工厂。

80年代初,黑龙江养蜂生产恢复较快。1983年全省养蜂19.6万群,年产蜂蜜9600吨。1986年成立省养蜂学会,划定了东北黑蜂保护区。相继在 6个市县建立了县一级养蜂管理站,牡丹江农校成立了养蜂专业,蜂业科研工作进展较快,成绩显著。80年代是全省养蜂业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但是,经过1984年养蜂低潮之后,养蜂生产开始滑坡,到1991年全省蜂群数量只有8.1万群,年产蜂蜜3000吨。

二、蜂业资源

据资料统计,全省有高等植物183科737属2200多种,分别属于长白植物区系,小兴安岭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其中有重要利用价值的主要蜜源植物有10余种, 辅助蜜粉植物100余种。春、夏、秋三季花开不断,形成了椴树蜜和秋蜜两个主要流蜜期。

(一)四大蜜源区

根据蜜源植物的分布,全省大体可分为四个蜜源区。

1.森林蜜源区

是以椴树为主要蜜源的区系。全省椴树,分布面广,蜜质优良,商品量大。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山地,成龄松树林面积5万公顷。

黑龙江的松树主要是紫椴和糠椴两种。 7月初开花,流蜜时间可达20天左右。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天气泌蜜最多,流蜜盛期强群每天可进蜜10~15kg。椴树有大、小年之分,通常是大年花多蜜多,花期长、产量高;椴树易受霜冬和虫害,有的年份蜂蜜绝产。花前干旱和流蜜期连雨,对开花和流蜜都有影响。椴树是一种流蜜涌、蜜质好、高产而不稳产的蜜源植物。小年群产量10~12kg;平年30~40kg;丰收年50~100kg。

在森林蜜源区,除了椴树之外,还有柳属、色木槭、山桃、稠李、茶条槭、黄檗、暴马丁香、珍珠莓以及林间草本植物侧金盏花、萓草、蚊子草、唐松草等。丰收年景 6月上、中旬,色木槭、茶条槭、黄檗群产蜜5~10kg,森林蜜源区椴树花期结束后,蜂群就要转地。

2.浅山蜜源区

是以胡枝子为主要蜜源的区系。全省有疏林地和灌木林180万公顷,荒山荒地和迹地313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完达山脉的浅山区。

胡枝子常和榛属形成灌木丛,以浅山、荒山区最多。胡枝于7月下旬开花,花期30多天,晴天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泌蜜最多,常年群产蜜15~20kg。2 3年生的胡枝子泌蜜最好,利用价值大。干旱和虫害会影响胡枝子泌蜜。

在浅山蜜源区,还有柳兰、蓟属和漫山遍野的山野杂花竞相开放,形成具有黑龙江特点的秋季流蜜期。

3.草原蜜源区

该蜜源区是以草原杂花为主要蜜源的区系。以小白花地榆、山野豌豆、毛水苏以及漫岗和岛状林中的胡枝子为主。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草原和三江平原,总面积约4.7万公顷。

4.农田蜜源区

是以经济作物的果树为主的蜜源区系,分布于广大农区。主要以向日葵、油菜为主体,包括荞麦、草木樨、瓜类、果树等栽培作物,总面积约70万公顷。

1981年全省种植向日葵27万公顷,面积占全国第一位。近年来由于病害等原因,种植面积下降到6 ~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西部农区。向日葵始花7月中旬, 群可产蜜15~40kg,最高可达100kg。油用种,蜜多,食用种,蜜少。

(二)珍贵的蜂种资源

黑龙汀省的蜂群以东北黑蜂血统为主,多数已与意蜂杂交。目前,全省尚有纯种东北黑蜂约5000群,分布于饶河、虎林境内。此外,在70年代,还先后引进高加索、卡尼鄂拉等品种,曾在局部地区推广应用,黑龙江省还有少量野生中蜂。

1.东北黑蜂

在黑龙江省域,饶河的东北黑蜂最早是由当地的养蜂人邹兆云等在1918年至1920年分批从乌苏里江东运入饶河境内的。

东北黑蜂是在自然隔离和人为保护下,经过几十年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地方良种。实践证明,这一蜂种对当地气候、蜜源等自然条件和饲养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其主要特点是:越冬安全,节省饲料,死亡率低;早春繁殖快,能维持大群,群势发展与当地土要蜜源泌蜜规律一致;采集力强,既能利用椴树等大蜜源生产商品蜜,又能充分利用零星蜜源繁殖蜂群;性情较温驯,抗逆力强,件状稳定.便于管理。 东北黑蜂在本地表现出很强的生产能力。1955年饶河县关门大队200群,在椴树流蜜期平均单产 200kg,平均日产量12.5kg;1977年饶河县小佳河公社永丰大队蜂场,毛水苏流蜜期,27群蜂平均单产350kg。在饶河境内蜂王浆的最高单位记录为750g。

自60年代起,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引入东北黑蜂,经10余个科研单位试验证明:东北黑蜂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杂种一代适应件强.增产显著,是宝贵的蜂种资源之一。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蜂种,1978年还在饶河县建立了东北黑蜂原种场。1980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饶河、虎林、宝清三县划为东北黑蜂保护区。

2.中华蜜蜂

省内现仅有野生中蜂。黑龙江省的野牛个蜂对营巢条件要求很高。仅发现在柞栎、红松、山杨、椴树、地锦槭、水曲柳等坚实的空桶树中营巢。自然状态的雄蜂房厚为26mm左有,工蜂房为23mm左右,蜂路宽为8~14mm。人工过箱后中蜂,可用东北黑蜂的巢脾,进行生产和繁殖。

蜂王在产卵盛期,日达1500~2000粒,巢脾和蜂量不足时易出现一房多卵。春季恢复期短,繁殖快,比东北黑蜂提前20天进入分蜂期,平时箱内没有雄蜂,强群蜂数可达2万只以上。

工蜂勤奋,早出晚归,阴天和小雨天气也出巢采集。在欠收年或泌蜜较少的季节,采蜜量高于东北黑蜂;丰收年的大流蜜期则少于东北黑蜂。泌蜡能力强,蜂蜜质量好,蜜盖多为干型。

野生中蜂适应性强,对外界影响反应灵敏,耐寒。自然状态下,RJ安全越冬。越冬期如遇不良情况,在晴天,-17℃地上积雪的条件下,可飞翔排泄后返巢。 但由于森林的大量采伐,西方蜜蜂的普遍饲养,人为的干扰、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量已大为减少。

三、蜂业生产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汇省以盛产味美质佳的椴树蜜而闻名于国内外,是全国养蜂重点省份之一。同时以其蜂群密度小、蜂蜜产量高而成为国内主要放蜂区。l 990年全省有蜂8.9万群,年产蜜量在3000吨左右,蜂王浆15吨,花粉10吨,蜂蜡40吨,总产值在1100万元左右(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省现有国营专业蜂场4个,拥有蜂群2200群。养蜂专业户、重点户蜂场2500个,拥有蜂群75000群,兼业和业余养蜂者2000人,拥有蜂群11800群。全省从事养蜂生产的总人数为5500人, 其中专业养蜂人员3500人。每年进入省内的外地蜂群,大年可达50万群以上,小年也在10万群左右。蜂蜜总收购量一般在5000~10000吨,蜂王浆40~80吨。

(二)饲养方法

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度地带,寒暖分明,蜂群饲养管理有着明显的季节性。

1.春季管理 主要措施是在3月中旬左右,选择晴朗无风的好天气,进行蜂群的早春排泄;同时快速调整蜂巢;补充饲料,加入粉脾;巢内外保温;及时治瞒;利用春季蜜源,适时加脾扩大蜂巢。

2.夏季管理 早养王,早分蜂,防止分蜂热,加速繁殖;以椴树为主要蜜源的地区,6月末牛产群要达到15~20框蜂,利用强群采蜜。松树蜜结束后,及时转入秋蜜源场地。

3.秋季管理 及时培育越冬适龄蜂,使群势达到5~8框;贮备充足的越冬饲料,每框蜂有2.5kg以上贮蜜;整顿蜂巢,彻底防治蜂螨;准备越冬场所。

4.冬季管理 黑龙江省蜂群越冬,有室内越冬和室外越冬两种。采用室内越冬的蜂群,11月中下旬当背阴处冰雪已不融化时,将蜂群搬入越冬室。采用室外越冬的蜂群,从11月下旬开始,分期进行保温包装,但要防止伤热,并注意遮光、防鼠。

(三)生产特点

黑龙江省养蜂生产的特点:一是以定地和短途转地饲养为主;二是气候寒冷,越冬时间长,宜以强群为主;三是蜜源植物开花期相对集中,一般蜂群可以采到两个主要蜜源,保持蜂群生产的连续性;四是专业户蜂场规模不断扩大,最大的专业户养蜂400群,经济效益显著。

四、蜂业机构

(一)管理机构

黑龙江省养蜂生产由省农牧渔业厅主管。 养蜂重点地区的虎林等6个市县建有养蜂管理站,其它市县在主管部门设有专、兼职管理干部。全省共有专、兼职养蜂管理干部60余人。

虎林县养蜂管理站,成立于1980年 8月。该站自成立以来,在组织和管理好全县养蜂生产的同时,开展技术服务和生产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养蜂生产的发展。1991年,全县有蜂1.3万群,年产蜜500吨,蜂王浆2吨,成为黑龙江省主要蜂产品生产县之一,1987年被列为国家蜂蜜出口基地县。

饶河县养蜂管理站成立于1987年。该站自建立以来,致力于东北黑蜂的保护工作,使饶河成为东北黑蜂的保种基地,推动了本省养蜂生产的发展。该站也于1987年承担了蜂蜜出口基地县的建设任务。

(二)专业蜂场

1.国营蜂场

全省有国营专业蜂场4个。较有影响的是饶河县东北黑蜂原种场和牡丹江市蜜蜂原种场。

(1)饶河县东北黑蜂原种场 成立于1978年,主要承担东北黑蜂原种的繁殖和保存任务。现饲养蜜蜂1250群,每年向全国十几个省市提供东北黑蜂原种王近干只。该场还设有小型蜂产品加工厂,生产椴树蜜、王浆蜜等产品。1991年11月在“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大顶子山牌王浆蜜荣获金奖。

(2)牡丹江市蜜蜂原种场 成立于1977年,主要任务是保存和繁育高加索原种,现有蜂群500群。建场以来共繁育原种王18500只,推广到全国24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培育出“金星”和“金环”两个工程原种及几个有价值的近交系。1984年建成蜂产品加工中间,产品有蜂王浆和蜂花粉酒、瓶装蜂蜜、饮料等系列产品。

2.集体蜂场

省内集体蜂场已基本转为专业户蜂场。苇河镇养蜂场,是全省现存集体蜂场中最大的一家。该蜂场成立于1957年,属 镇办集体企业,饲养蜜蜂2000群,分布于尚志市5个乡镇,蜂场实行承包经营,分组核算,产品统一销售。

3.专业户蜂场

全省有专业户蜂场250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虎林县新政乡新林村杨多福蜂场和林口县三道通乡蔡成文蜂场。

杨多福蜂场 饲养蜜蜂270群,实行定地和县内短途转地饲养。1985年以来,年均盈利2万元以上。1987~1989年,杨多福曾连续3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养蜂大王, 1988年还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

蜂场养蜂 饲养蜜蜂400群,实行长途转地饲养,1991年生产蜂蜜36吨,蜂王浆250kg,蜂蜡600kg,创产值13.6万元,纯收入6万元。

(三)产品经营与加工出口厂家

黑龙江省蜂产品经营、加工和出口,以蜂蜜、蜂玉浆为主。年加工总产值约4790万元,其中蜂蜜经营总量约7000吨,包括瓶装蜂蜜1500吨,原蜜加工出口3500吨。医药工业用留1850吨,市场零售和酒类、饮料、食品、卷烟等用蜜约150吨,

省内年销售蜂蜜3000余吨;蜂王浆82吨,其中口服液加工80吨,市场零售2吨。 省内蜂蜜加工出口的厂家有两个,一是黑龙江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直属的尚志蜂蜜加工厂,年加工蜂蜜3500吨左右。另一个是哈尔滨市土产公司蜂产品加工厂,年加工蜂蜜500吨左右。

本省瓶装蜂蜜的加工厂家有15个,品种和规格达30多个,其中最大的厂家是牡丹江市蜜蜂原种场所属的蜂产品加工厂,年加工能力500吨,占全省加工总量的1/3。

本省以蜂蜜、蜂王浆为原料的口服液生产厂家有14个,其中以哈尔滨制药二厂为最著名,该厂现有职工1800人,属国家二级企业, 年创汇达200万美元,产品远销27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厂生产的向阳牌人参蜂王浆获得国家金质奖。

本省蜂蜜经营量较大的单位有省土产公司、牡丹江市土产公司、佳木斯市土产公司、虎林县养蜂公司以及尚志、延寿、方正、通河、铁力、五常、林口、饶河、宝清等市县的土产公司和蜂业公司,亚布力林业局、苇河林业局、东方红林业局的采购站经营量也较大。

(四)教育与科研单位

黑龙江省牡丹江农业学校1985年正式建立养蜂专业。设有养蜂实验室、蜂保实验室、蜂产品检测实验室、蜜蜂育种研究室,实验种蜂场和两处校外实习基地。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1972年以来,牡丹江农校共举办各种形式养蜂短训班10期,为省内外培训养蜂技术骨干275人次。自建立养蜂专业以来,已培养中专毕业生115人(含代培生)并已分赴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工作。

黑龙江省养蜂试验站成立于1976年。它的前身是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养蜂研究室。该站设有蜂场一处,有蜜蜂60群。科研任务主要是:蜜蜂育种和蜜蜂保护。

另外,东北农学院、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佳木斯农业学校、北安农业学校均有从事养蜂教学和研究的工作人员。

(五)社团组织

黑龙汀省蜂业界的社团组织土要有省养蜂学会和省蜂产品协会,市县级主要有牡丹江市蜂业协会、佳木斯市蜂产品协会、尚志市苇河蜂业协会、虎林县养蜂协会、饶河县养蜂协会、嫩江县养蜂协会等。

1.黑龙江省养蜂学会 该会成立于1980年,挂靠单位为省农牧渔业厅,学会办公地点设在牡丹江农业学校。省养蜂学会现有会员241名。 1990年选举产生的第三届理事会由30名理事组成。杨俊伍任理事长;秘书长为韩行舟。学会还成立了育种专业组、饲养管理及蜂保组、蜂产品及经营管理专业组和教育及科普 专业组。 学会编辑出版了《黑龙江养蜂》。1991年起,《黑龙江养蜂》改由省学会与牡丹江市蜂业协会共同 主办。

2.牡丹江市蜂业协会 该协会成立于1990年,挂靠单位在壮丹江市蜜蜂原种场。协会下设养蜂科技、蜂产品两个专业组。

3.尚志市苇河蜂业协会 该协会是养蜂者的联合组织,成立了1985年,现有会员308人,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20多个市县。

五、发展中的黑龙江蜂业

(一)基地建设

国家计委于l 986年下达的蜂蜜出口基地体系建设任务中,黑龙江省承担了投资总额120万元的建设项目。分别在虎林县、饶河县、尚志市建立了三个蜂蜜出口基地,在牡丹江农业学校建立了一个蜂产品检测中心化验室。

基地建设管理工作是在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优质蜂产品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小组的指导下,由省农牧渔业厅多种经营处和计划基建处共同负责。经过三年多的工作,各承担单位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任务,1990年9月经省主管部门验收。

目前3个基地县拥有蜜蜂34700群,占全省蜂群总数的1/3。1989年产蜜量达到1720吨,基地经办单位收购量为456吨,合格率100%,基地管理机构已趋完善。随着基地建设项目的完成,各项工作也有明显进展。在行业管理、生产服务、技术指导、产品经营、人员培训、质量把关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虎林县养蜂公司两次被评为“全国蜂产品基地建设先进单位”。

(二)东北黑蜂的保纯

1976年由省农牧局牵头,协调省供销社、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局联合发出通知,为保护东北黑蜂,各转地蜂场不得进入虎饶地区和密山火车站以东,铁路不予运蜂。1977年,饶河县革命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保护东北黑蜂原种工作的通知”。 1980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将饶河、虎林、宝清三县划为东北黑蜂保护区的通知”。从此,建立了国内第—个省级蜂种保扩区。根据“通知”的要求,饶河、虎林、宝清县人民政府先后广发了有关文件,分别建立了机构、配备了人员,开展东北黑蜂保护区的监查工作。1982年,省政府办公厅委托省农办,在哈尔滨召开了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东北黑蜂保护区工作会议。同年冬季,省养蜂学会又在牡丹江农校举办了蜜蜂品种资源保护学习班,为保护区培训了技术骨干。1983年,以省农牧渔业厅多种经营处为首,有省养蜂学会的主要领导和保护区三县的主管人员参加的联合检查组,对于县进行了下作检查,使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

1984年以来,保护区所属三县人民政府多次下发文件和布告,各县监查站的工作人员常年奔波于生产第一线,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宣传、教育、动迁工作,才使现存饶河的5000群东北黑蜂得到保纯。1988年,省农牧渔业厅在饶河县主持召开广东北黑蜂蜂种鉴定会。参加鉴定会的省内外专家一致认为:黑龙江省对东北黑蜂的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并建议将东北黑蜂保护区由省级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

(三)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养蜂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以牡丹江农业学校为培训基地。采取了专业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收到显著效果。该校的副校长、副教授韩行舟为创办养蜂专业和培训省内养蜂人才做出了贡献。

1972年以来,先后在牡丹江农校举办了蜜蜂育种基础知识训练班、全国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学习班等10多次。省养蜂学会还在壮丹江、虎林举办了三期蜂产品检验技术学习班,省农牧渔业厅、省养蜂学会、省蜂产品协会,还曾为养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专门举办过数期学习班。同时,各地蜂业主管部门都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例如虎林县养蜂管理站自1980年以来,养蜂管理站举办各种学习班、现场会16次,培训人员达2210人次。1991年该县还在全省率先进行了蜂农技术职称考试工作。

(四)科研成果

70年代以来,全省养蜂科研工作活跃,成果显著,主要成果有:

1.蜂药研究 省养蜂试验站副研究员李俊泽研究的 “801”防治蜜蜂麻痹病药物,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研究的“天然脂肪酸脂防治蜂螨”药物,1991年通过省农业科学院的鉴定,获省农牧渔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2.蜜源植物研究 省养蜂试验站副研究员徐万林进行的“全国蜜粉源植物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蜜源植物》一书,1983年获中国出版丁作者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3.蜂种研究 牡丹江农业学校副教授韩行舟的“蜂王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获省农牧渔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饶河县养蜂服务中心,饶河县东北黑蜂原种场、省养蜂学会蜜蜂育种专业组承担的省农业局1982年下达的“东北黑蜂蜂种研究”课题,于1988年由省农牧渔业厅组织鉴定。此项成果获省农牧渔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4.蜜蜂室外越冬研究 1957年采用小规模蜂群宰外越冬获得成功。80年代后,室外越冬技术日趋完 善,方法简便安全。其中以原852农场蛤蟆通水库蜂场、完达山农场种蜂场越冬成绩为最佳。

5.蜂业经济研究 1986年,虎林县养蜂公司经理杨玉华的“养蜂专业广经营设计方案”,获全国畜牧专业户经营设计方案三等奖。

6. 蜂业管理 虎林县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为养蜂行业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1986年,农业部、商业部、经贸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养蜂工作会议,在全国推广了这个经验。1990年,全国首届养蜂管理讲习班在虎林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养蜂管理干部,对虎林的养蜂工作,对虎林养蜂管理站的自身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7.论文与编著 省养蜂学会自1980年成立后,先后评选出优秀论文40篇,另有 7篇中国养蜂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出版养蜂书5本,还有8种内部出版的书籍讲义。另外,黑龙江省还在蜂王浆生产机械化、数控养蜂、蜜蜂人工孵化、优质蜂蜜生产技术、蜜蜂新品种培育,庭院养蜂等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五)国际往来

黑龙江省蜂业界与国外养蜂专家、学者的交往日渐增多,通过参观访问,出席国际会议和接待来访的团组,进行学术交流,加深了相互间了解,增进了友谊。

1.接待国外来访的专家学者 1976年, 日本北海道蜂场主竹岛秀夫到牡丹江省养蜂试验站参观访问;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昆虫系刘英听副教授到哈尔滨访问;同年,罗马尼亚专家,就中罗合资在壮丹江建立蜂产品加工厂事宜进行洽谈;1986年,原联邦德国不来梅蜂蜜研究所所长泰尔培博士来黑龙江访问,对椴树流蜜情况进行考察;1985年,波兰国家园艺所养蜂研究室主任斯科洛奈克一行2人,到省养蜂试验站考察蜜蜂育种;1986年,波兰华沙人学教授J·沃依克,对黑龙江省的养蜂教学、科研和种蜂场进行考察,就蜜蜂的育种问题进行了座谈。

2.参加国际会议 1985年,派出养蜂专家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30届国际养蜂会议。1987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三十一届国际养蜂会议,派出徐万林副研究员随同中国养蜂代表凶出席会议,他的“中国蜜源植物调查研究”论文,在会上进行宣读,引起同行的注意。佳木斯农业学校教师王华夫撰写的“中国养蜂史概述”论文,被32届国际养蜂会议录选为大会宣读论文。

3.派出专业人员出国考察 1981年, 省供销社派出陈忠汉主任和养蜂专家潘迎春,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进行访问;1983年又派出宝泉岭农场技术人员赴意大利学习进修养蜂;1985年,派出省养蜂学会副理事韩行舟随同黑龙江省农业代表团到罗马尼亚考察;1990、1991年,省养蜂学会理事长杨俊伍,分别到原苏联、韩国访问。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697

上一篇:吉林蜂业

下一篇:云南蜂业